编者语:在海淀区“一线医务人员休养隔离点”,中关村医院常务副院长顾延庆、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瑾和口腔科护士长李爱军继续为在此休整的白衣天使们提供着医疗支持及心理疏导工作。曾经以为一线人员都是心如磐石的抗“疫”勇士,然而与他们接触的越多,越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跟随陈瑾医生的视角,去感受他们内心的柔软与强大。
2020.2.12 工作第五天 晴
一大早,老妈妈打来电话,说没有暖气了。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煤气又没了?刚充过值啊。”妈妈是我最担心的人,毕竟81岁了,五天完全由她一个人呆在屋里,还是第一次。
妈妈耳背,大约也没有听见我说什么,继续说“一夜都没有暖气,也不敢碰你那些开关,只好烧水洗了头”哦!看来煤气还有,问题出在壁挂炉上!但也不敢让妈妈自己调。她一直不会视频通话,分开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见上一面。不能面谈只好“心谈”,我耐心安慰妈妈,再次劝她去朋友家住几天,之前犹犹豫豫的妈妈终于同意了。我又拜托好朋友去家里接她,对方二话不说就开车往我家奔去。
低头一看早上7点半了,我马上找出微信群里的隔离医护群,播放早上的正念冥想音乐。安排个体化定制午餐。一一看他们在微信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全部回复。说实话,以前我是很少看手机的,平时上班静音,全神贯注的与病人沟通交流。只有回家后看一会儿,晚上睡觉11点手机自动关机。这几天我几乎天天瞄着手机,抱着这个宝贝,像战士似的,稍有动静就冲上去。因为这次要陪伴的朋友太不一样了。我们近在咫尺却不能时时见面。
不见容颜要见心颜,一批批进驻隔离观察点的人员最初展现我面前的,就是一张表格,印着不同的姓名、个人信息,还有一行共同的字“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接着迎接他们测试体温,我会认真跨越口罩留住眼神,全是一双双年轻的眼睛,坚定也略带疲惫,我们没有语言,一瞬间经过,又立马消失在各自的房间里。抗“疫”战打响后他们在感染科已经坚持2周以上,他们都有什么故事呢?我该如何陪伴他们呢?
元宵节是观察隔离点启用第一天,海淀医院感染科护士长丽丽是直接从医院来到隔离点的。当天下午她的爱人来送换洗衣物,经允许夫妻俩在隔离线内外远远望了一会儿。我和她爱人聊天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五岁的女儿,近一个月都没有接触到妈妈了。最近孩子身体不舒服,护士长担心影响工作也没跟单位提闺女的事情。于是我介绍儿科医生指导这位年轻的父亲。两天后孩子症状改善了。护士长非常高兴,每天都在微信中和我互动。在夜间我们分处两栋楼,隔离线内外,有一种声音没有停,那就是心声。交流沟通传递温暖。我慢慢了解到,春节前他们感染科已经忙起来,后来受疫情影响,工作也变得繁重,作为护士长特别担心自己团队里的医护感染,每天都非常紧张,睡不着觉,整个弦绷的紧紧的。现在来到这儿,还真有点不适应。
上地医院发热门诊的郭子铭,本来是一名心内科医生,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支援第一线。我们加上微信后他第一个发来心理自评结果。起先一直叫我陈老师,聊着聊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就变成姐了。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感念于对方的信任,也深知虽然彼此没有真正见过面,但内心早已互相敞开。
他说“这段经历真是磨练心性,全天穿着隔离服,说实话有点闷。”“如果半夜来新病人,就得赶紧再穿上接诊,强度比较大。”
我心疼着说“非常非常不容易,难以想象,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隔离服脱起来还很费劲!”
“真是的,我挺珍惜这经历,也挺骄傲。”
“家里还有谁呀?”
“妈,爷爷奶奶。”
“他们怎么看你的这段经历?”
“我……没敢跟他们说……”
因为换岗时已在自己医院隔离过数日,所以郭大夫昨天是第一个解除隔离的。他并没有回心内科,二是再次递交请战书继续返回第一线。目送他远去的背影,我无比佩服这个勇敢的医生。
还有陈浩、琪琪、蕾蕾……每个人都有精彩故事,我们虽未见容颜却见心颜,他们内心的颜色一定光辉灿烂、绚丽夺目。
我的房间正对着隔离观察点临时办公室,午饭还没吃,我们又迎来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的两位医护人员。明天还有十余位一线换休医护即将到来,还有三十余位休养公安警察……爱军护士长认真清点物资,打印各种报表,顾院长全方位协调,我们各自忙碌着好像都不饿,忘记了还要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