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愿你三冬暖 冬至养生正当时
冬至
是北半球白昼最短
黑夜最长的一天
此一时节
雪绘天地画
梅开愈益香
冬至过后
全国各地的气候
都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如何在冬至时节保健养生
中关村医院中医综合科医生
这样说
↓↓↓
起居养生
冬至后,即将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避免风寒邪气侵袭,为人们所首要注意的事情,出行需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实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保证充足睡眠,“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为最理想状态;冬季各种病原体流行,尽量减少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室内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和抑制病菌繁殖;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及时疏解郁结之气,保持心情乐观。
护助阳气
根据古代哲学的阴阳理论,万事万物均蕴含阴阳之理,气候也不例外,冬至为“阴极之至”,阴极则阳生,寒极为暖之机,所以冬至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间,人体顺应万物变化,体内阳气逐渐生发,因此不仅需要顾护体内阳气,也可以借助外力,助养阳气的生长,如艾灸、针刺、火针及耳穴压丸等方法,通过作用于一定腧穴,疏通体内气血经气,有效调理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常用穴位有气海、关元、涌泉及足三里等。
饮食进补
中医养生注重“秋冬养阴”,在护助阳气的同时也不能疏忽补阴,但是也需要辨证进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体虚则需要进补,不可盲目进补,虚证又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症状不同,补法各不相同,如气虚证表现为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细,可食用大麦、山药、大枣、鸡肉、鲢鱼等,血虚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月经量少,舌淡,脉细,可适当增加摄入桑葚、黑木耳、菠菜、猪肝、甲鱼、海参等。切不可盲目增加高蛋白、高胆固醇等肉类食物摄入,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且需要注意用量,补药过量都对身体有害。冬至传统的饮食为赤豆粥、羊肉及羊汤,此节气阴气由盛转衰,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助于发散体内积聚的阴冷寒湿之气;另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大热无毒”,在冬至寒冷之时,吃羊肉,喝羊汤是祛寒绝佳之物,还具有温补气血,补体虚之功效。